【上海纳可——张永康:纳新吐陈 可操左券】

2017-04-25 09:28:27   

381次阅读,0人评论  

    这是一家年轻的企业,创办至今短短5年,缔结的战略客户却大都不同凡响:德国大众、一汽奥迪、北京奔驰、上汽通用、斯密斯热水器、外交官箱包、捷安特自行车……知名品牌的认可恰恰印证了其强大的实力。
    从2011年3月成交第一家客户到如今第89家客户,从当初的一人单打独斗到如今拥有两个生产合作基地,三个销售网点,并成为俄罗斯古比雪夫氮指定上海代理商,上海纳可化工材料有限公司这一路的成长,无不说明在创业初期,没有资金,没有市场,没有员工,甚至没有自己的产品都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一腔热血的激情和坚持到底的信念。
QQ截图20170425092654
上海纳可化工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张永康
机缘巧合入行 潜心研发尼龙
    此次访谈在纳可创始人兼销售总监张永康先生的回忆中拉开序幕。当年,机电专业出身的他在刚毕业时进入一家塑机公司,成为一名售后服务工程师,阴差阳错入了行。后又辗转于俄罗斯在华最大的实体企业从事改性尼龙销售,在此过程中,他发现市场上做改性尼龙的国内厂家虽多,但能真正做好的却寥寥无几。市场痛点加上多年学习和实战的经验使他萌生一个念头:为何不自己试试?深知熟虑之下,在2011年,张总成立了自己的公司,并明确愿景:倾心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品牌尼龙新材料。
    初创的公司和品牌如何让客户接纳?想必每家企业都曾被这个问题困扰,纳可也不例外。由于知名度不足,刚接触时,客户对纳可都怀着排斥的心理,但纳可以诚心、耐心和用心打消了客户的疑虑。张总举例道,曾经有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客户,刚开始时采用巴斯夫的一款特殊材料,但由于量少,每次都要先打款,再等巴斯夫的安排,过长的周期严重困扰着客户,于是找了一家中外合资的知名改性企业,但由于种种原因,试料没有成功。张总通过朋友结识了该客户,从刚开始的不屑到逐渐信任,乃至长期合作,一方面是因为纳可的努力和诚意,另一方面纳可所产的材料确实帮助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。
    这些年,纳可坚持诚信、创新、合作的价值观,一步一步赢得了供应商和俄罗斯企业的信任,产品也被客户广泛认可。尤其是增强尼龙6和增强尼龙66,无论性能还是外观,都能与巴斯夫、杜邦的部分产品相媲美。
    张总指出,纳可采用了德国原装进口设备、进口原材料、辅料来生产尼龙,并且优化了生产配方,因此产品性能接近进口品牌,品质有保证,但价格相对而言更为合理。在稳定性上,只要客户试样确认的产品,所有的工艺和配方都不会再变,除非客户提出要求,重新试样。在发货周期上,纳可每月都会针对长期稳定的客户备足库存,只要成为战略客户,就能享受管家式服务,货随叫随到。在售后服务上,纳可的售后服务人员都曾在外企从事过注塑生产,具备十几年的经验,能帮助客户高效解决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。
以创新为利器 为愿景而奋斗
    近年来,随着“以塑代钢”趋势的日渐盛行,汽车、电气、家具等行业对尼龙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,要求也越来越高。对于纳可而言,这就是契机。纳可深知,迎合市场需求,坚持创新,不断开发新产品,方能在改性尼龙行业占据一席之地。当然,纳可并不提倡技术过剩,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,因为适合客户的产品才是最好的。
    对企业而言,创新是永恒的话题。张总认为,不只是技术,管理也要创新。企业管理者要奉行:利可共而不可独,谋可寡而不可众。企业家一定要舍得在员工身上投资,尽最大的能力为员工提供条件,帮助其成长。纳可奉行: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,发挥他最大的特长,即成就了纳可。如此,纳可也能依靠优秀的团队,持续创新新产品和服务,以造福员工、客户和股东。
在经营上,要做到专心,专业,专一。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,做实业苦累,投资房产短快,经不起诱惑,有人投机成功,也有人失败,导致企业破产。中国的产品与德国、日本差距如此之大,就是因为中国具备工匠精神,潜心钻研的企业太少。庆幸的是,纳可的愿景还在,而张总也会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为之奋斗。
 

【责任编辑:石云】

关键词:上海纳可,化工材料,原料

千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)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“千塑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和视频文件,版权均为千塑网独家所有。如需转载请与400-692-8289联系。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“千塑网”,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2)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,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,版权属于原版权人。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,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。
3)本网评论版块中各网友的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。
4)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